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活動回顧: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巡禮


2012臺北文化護照: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巡禮
時間:2012/7/15 ()9:30-11: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主講人: 陳建一(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秘書長)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今天,由陳建一老師帶領我們,從芝山岩的地景,回顧和人在此開發的歷程,觀察人與自然互動的關係。腳踩土地的意義與想像。由自然與土地傳遞的訊息,並藉此反省現在與未來。

士林北投一區,維持了相當多的原生老樹、以及自然生態的樣貌,我們能夠就此看出土地的特色。而芝山岩就像是一座原生的綠色小島,守護著士林地方。


我們觀看芝山岩,一定要從漳州人談起,她與漳州人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緊密關係。芝山岩上的惠濟宮,供奉著開漳聖王,是漳州人遷移安頓生命的神明,也說明了芝山岩與漳州人的守護關係。而後也祭祀文昌帝君、觀世音,看出了台灣族群與宗教的融合歷程。從漳州人對山的保育,山對漳州人的守護與防禦功能,我們能看出過去族群在此互動的過程。

漢人在大台北地區活動300年左右,1750年代,大臺北三大水圳完成,包括了瑠公圳、大安圳、後村圳,而士林臨近淡水河,成為早期臺北的開發地區。在士林一帶活動的主要為漳州人,隔著基隆河則是泉州同安人,兩個族群常常發生械鬥衝突。在乾隆51年間,北亂難民碑,林爽文械鬥,波及臺北倒致這一帶死傷慘重。1805年,黃姓地主與漳州人的芝山和約,禁止山上砍伐。日本設置教學地,設神社,留住大樹。國民政府設置情報局。民國70年,阿兵哥撤退,保育提倡,因而能夠保存原生的樹木。

芝山岩為沉積岩,除此之外還有唭哩岸地區,沉積岩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之後露出於臺北,沉積岩是很好的石材,質地較為鬆軟、不適合雕刻,卻很適合堆疊、砌牆建築,北投、士林有很多石頭房子,以及打石場,是臺北重要的石材供應區。沉積岩經風化後表層土壤較薄,除了芝山岩之外,鄰近的碧山巖、軍艦岩等也都是風化沉積岩,比較適合雀榕類等氣根、盤根會交錯、攀附延伸的樹木生長。成為我們在這裡最常見的樹木。我們能夠藉由植物的生長方式與種類,看出土地的特色以及空間的關係,譬如這一代還可以看到許多姑婆芋,群聚在樹下陰濕的角落;低海拔的山丘上,可以看到一片相思樹葉。在荒地上,看似混亂的空間,其實有她低調的秩序與美感。

芝山岩一帶水邊的高地,同時保有了史前文化的不同層面,芝山岩與相對的圓山(圓山動物園),另外還有大龍峒、大龍國小與保安宮一帶都保存有史前遺址。

從芝山岩的地景看族群故事,故事不在乎真假,而是時代的共同的記憶與情感。我們觀看,想像地表原初的樣子,想像過去的空間。陳老師說,我們不只是用以人和自然的互動關係來看芝山岩,更看整體的文化脈絡。人們和土地的關係,藉由地理、自然,歷史,透過互動形成我們所看到的人文、歷史狀態。我們像偵探般,依循線索尋找,找出土地與歷史連結、紋理,將眼前所見背後的意義爬梳出來。直到了解土地的背景,使旅行者才能夠與土地對話,改變觀看的方法與角度,這是最謙卑、也最舒適的姿態。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