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活動回顧:台北城市公共藝術-我愛敦化設計大道

2012臺北文化護照:台北城市公共藝術-我愛敦化設計大道
時間:2012/8/19 (日)13:30-15: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主講人: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作家)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記錄:
這幾年來台北市文化局辦過幾次公共藝術節,人們逐漸覺得所謂公共藝術,不一定單單只是雕刻,定義越來越廣泛。不過今天李清志老師帶我們看的公共藝術,主要在仁愛路跟敦化路上,以雕塑類的為主。


許多藝術家的想法,通常是做一個藝術品找地方擺置。但公共藝術並不是純粹做好放著,而是要能與周遭環境搭配,跟地方文化融合,不適合的藝術品甚至會被投訴報廢。許多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都會有作品成為公共藝術,一般藝術家會比較注意作品,建築師會比較注意環境,而真正好的公共藝術,應該是結合藝術家跟建築師的觀念。

李老師首先向我們介紹洪易先生的作品,一隻看起來像貓的立體四腳獸。上面有著鮮豔的色彩,跟一些圖案。老師告訴我們洪易的作品大多是以鮮豔的色彩搭配一些動物模型,看起來吉祥可愛,有大型作品,也有小的作品,這幾年來不少人在收藏。

許多台北人一定都有看過敦化南路上的安全島,有一座紅色的鳥籠聳立,裡面有一棵樹,鳥籠雖大卻無法完全關住那棵樹。老師表示許多人在經過這個景點都會心有戚戚焉,因為反映出都市人的心聲,想要追求大自然,有達到公共藝術跟環境文化的結合。

敦化北路上有個一半身體的斑馬,是滿受歡迎的一項藝術作品,叫「時間斑馬線」。它的位置在斑馬線旁邊,配合斑馬線,並裝上交通號誌,是老師同學的作品,相當有創意。另外這條路上還有一個有趣的作品,叫做「女武神,時間廊」,是用花崗石跟高碳鋼製成的大型雕塑品。但這件作品被不少民眾投訴過,覺得作品不美觀,但老師覺得其實是位子不適合,換個地點也許會很漂亮。

大部分的公共藝術作品是觀賞為主,不過有些是能讓民眾參與在裡頭的,相對比較受歡迎。

解嚴之前,台灣的公共藝術只有許多歷史人物的銅像。然而公共藝術應該具備藝術性跟公共性,而銅像在這兩點上的爭議很多。如今銅像已經沒有什麼人敢放置了,公共藝術不再像過去威權體制時代,受到種種限制,可以用各種方式展現,假以時日台北的公共藝術一定能更為多元豐富。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