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活動回顧:生活茗茶


2012臺北文化護照:生活茗茶
時間:2012/8/24 ()19:30-21: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主講人:何健(冶堂主人)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台灣人喜愛喝茶,尤其在對茶器、茶席的講究,受到過去日本的影響。日本喝茶的習慣其實來自於中國,在近代受西洋風氣影響後的傳來臺灣,並經過時間慢慢發展出台灣自己的風格,像是在一些日式巴洛克建築也能感受到。生活茗茶,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艱深,可以是很輕鬆、很寫意的生活態度。今天,何健老師從我們生活中茶所扮演的功能聊起,並示範了生活中的茶席擺設與沖泡茶的過程,帶大家體驗生活裡的茶學問。

茶葉是自然的,對身體有益的飲料。在自己泡茶的過程中,透過茶葉的觀察與了解,其實也是一種心靈的沉澱以及與自我的對話。現在的人,講求迅速與便利,往往直接購買便利商店或是飲料店裡的茶飲,但其實這些飲料往往為了保鮮或是提升口感,添加了抗氧化、色素、香精的化學物質,雖然並不影響健康,卻也失去了茶葉裡原來的營養與價值。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茶葉中含有的適量丹寧,能夠降低血液裡的脂肪,促進我們的健康。不過,茶的價值與優點不只是存在於茶葉本身,泡茶的微小細節與體會,是能夠增進我們的生活經驗與品質。舉例來說,晚間泡一壺茶與家人享用、品味,是能夠促進家人之間的相處時光;獨處時,泡一壺茶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放慢節奏,好好沉澱自己,傾聽自己的情緒,與自己交心和對話。現代人的忙碌生活、吃、喝的循環習慣,累積了太多負面的物質與元素,生活品質也比較差,品茗時的專注有助於我們釋放自己,也提升了我們對於生活的觀察與敏銳度。

這一次,以「慵懶的夏日午後時光」作為茶席佈置的主題,選用了饒富手作感的茶器,搭配手織布的使用以多層的桌巾來呈現典雅與層次感,並且利用花與花器帶出空間裡活潑的氛圍。也許我們沒有注意到,其實水與茶器的質地與選擇,也悄悄的影響了茶的沖泡的口味與結果。像是陶器的質地與氣孔會使茶與水之間產生細微的互動與變化;泡茶用的蓋杯,不只具有保溫與悶煮的效果,適合較為正式的場合;大壺沖泡能夠讓茶葉充分的舒張與釋放,相較之下也避免了過分浸泡與悶煮產生的苦澀。

我們會不自覺的拘泥於泡茶的標準流程,但其實泡茶是可以依照客人喜好與口味,自行調整與變動的,隨意而不隨便,我們在水溫與茶量的掌握中,找到萃取的平衡,漸漸的發現各種茶不同的習性與特質,給與相對應的沖泡方法,像是採摘細嫩的綠茶、玉露等不能用太熱的水,避免茶湯偏黃;而鐵觀音、烏龍等較熟的葉子,則需要較熱的水來提出香氣。條型鬆散的茶葉(像是文山包種茶)的茶量,通常需要壺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多,而球型茶(鐵觀音),則只要壺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量,茶才能夠充分浸泡、舒展。所謂的好茶擁有豐富的內容物,並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萃取出來。挑選茶葉,盡量避免沒有聽過、流動的攤販或店鋪,確保茶一定的品質,茶的型、色、香、味,都是可以參考的基準,色澤光亮的葉子,熱水沖泡後的香味與滋味,都能幫助我們進行判別。

生活的品茗,好像一種隨性自在的修行,有時候,泡茶遇到的不完美,就像是我們在面對不確定的因素時,如何在學習接受與調整,發現如何泡茶、與茶相處的過程,也漸漸地清楚與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個性。甚至偶爾來點小變化,將茶搭配一些牛奶,感受不同的口感與香氣。只要簡單的方法、一兩只茶杯,就能夠在辦公室、在宿舍裡,為自己營造一個空間,生活中茶和自己對話的天地。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