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活動回顧:經典華文作品與猜謎樂


2012臺北文化護照:經典華文作品與猜謎樂
時間:2012/8/10 ()19:30-21:30
地點:南村落
主講人:林保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記錄:
今天的課程活動,是由林保淳老師為我們講述中國傳統的文化之一,燈謎。燈謎在中國的歷史相當久,甚至到今天都還能在特殊的節慶活動看到,但我們不知道的是,現在的燈謎已經跟傳統有所不同。


林保淳老師剛進台大就讀時,在校慶的園遊會看到學長做燈謎,就一個個去猜,學長則教他一些猜燈謎的方法,必須先了解裡面的字義,扣住這個字義,才能從內中許多變化找出答案。老師說現在台灣社會對於這項文化,已經不講究了,許多廟宇、或市政府辦的燈謎活動,出題方式不對,並非猜謎,是考文化常識。譬如常見的「台灣四季如春,猜一個地名。」,答案是「恆春」。這是不合格的謎,猜謎第一條守則,謎面跟謎底的字不能重複,而「四季如春」的「春」已經跟「恆春」重複。林老師提到,猜燈謎最大的樂趣並不是猜中答案,而是本來不知道,經由別人解說後,恍然大悟,類似佛家參禪頓悟,但這在如今的社會上,已沒多少人有這種情趣了。

要能寫燈謎,一定要懂得古人的文章,對經典詩文掌握精熟,在燈謎世界中自然遊刃有餘。老師告訴我們,他過去會出燈謎的同學,有的學商,有的學工,但對古典文學知識的豐厚,連老師都很欽佩,許多人對四書都倒背如流。過去很多人出燈謎,都是出古書裡的文句,例如左傳、詩經。老師認為透過這些燈謎,可以帶領現在的人們進入古人的世界。

講到燈謎的發展,許慎的「說文解字」是個重要關鍵,因為裡面將文字分合的可能性,中文字的製作方法歸納為「六書」,知道主要字型跟音的組合,使人們逐漸了解中文,才能在字義上做猜謎。不過在漢代,字謎仍然很粗糙,許多詩句裡面的字義都還用不上。

燈謎在明朝開始盛行,清朝進入高峰,清代的張起南號稱謎聖,可說是晚清最有名的大家,清代也發展出謎格,是指猜謎特殊的格式,做謎的構思有時無法跟謎底配合,需要格來限制。

老師在今天的課堂上也出了些燈謎,像是「君子之困」,猜台灣一個地名,君子在我們的文化裡常用竹子來代表,「困」即是「圍」,因而答案是「竹圍」。「颼颼」猜一首兒歌,「颼」可以拆成「風」跟「叟」兩字,易經裡云「雲從龍,風從虎」風即是虎,「叟」有老的意思,兒歌是「兩隻老虎」。

燈謎雖是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不經國治事,只是日常生活的樂趣。但裡面包含了歷史文化,別有天地,有其智慧價值,如何發揚這個傳統文化,將是現在人的一個課題。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