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活動回顧:北投老街區思古懷舊之旅


2012臺北文化護照:北投老街區思古懷舊之旅
時間:2012/7/22 () 16:30-18: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通知。
主講人:楊燁 (北投文史工作者)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今天由在地北投的文史工作者–楊燁老師,帶領著民眾們遊歷舊北投。因為新北投地區向來有著較詳細的資料,日治時期舊北投則是凱達格蘭族的居住地與北部漢人最早開發的地方。楊老師大略解釋為什麼分成舊北投、新北投、上北投、頂北投後,便跟著楊老師的腳步,來到了育仁路上的周氏節孝坊。


是為三級古蹟的周氏節孝坊,源自於清朝咸豐年間為感念當地儒生陳玉麟之妻周氏的堅貞事蹟而建立的,節孝坊當時可不是人人都有資格要求設立,必須與朝廷有關係的人才能提出要求。選擇建於此地是由於這裡是清代通往淡水與北投間重要的交通要道「淡北古道」之一。楊老師也向民眾們解說了鄰近的唭哩岸名字的由來,唭哩岸的地名由來源自於凱達格蘭族的語言,意思為「居住在湖邊的一群人」,臺北除了圓山外,唭哩岸是另一有名的貝塚發現地,貝塚的發現證明了唭哩岸曾是早期人們的群居地;至於「北投」地名的由來,是來自凱達格蘭族語「女巫」的發音,接近台語發音的北投,並非我們國語發音的北投。因為最早居住在這的凱達格蘭族,當初為了尋找新的獵場,隨著北投的一條溪順流而下,意外的來到了今日的地熱谷,當時的凱達格蘭族人們看到這裡處處煙霧瀰漫,溪流相當高溫,便誤以為有位法力高強的女巫在這,故稱「女巫/北投」,從來不靠近此地,直到日人發現地熱谷擁有四種以上豐富的溫泉。

在離開周氏節孝坊後,繼續跟著楊老師漫步在淡北古道上,進入到巷弄內後,隨即便看見了一間老房子,這裡是北投教育的起源,在清朝時期,這是一間私塾,教導當地的孩子們,在日治時期也充當過公學校。當地人稱這裡為「學仔內」,是學習、學東西的意思。雖然現今已經疏於管理,但從雕花、門窗等細節可以瞥見當年全盛的華美氣勢。

這間房子的門楣上有兩塊六角形的雕刻,分別刻畫著「福」、「祿」,是用罕見的螭文所刻寫的,螭是龍的一種,出自於《天祿識餘.龍種》。俗話說:龍生九子,在中國古代「龍」是只有皇上能使用的圖騰,而其他人等便發展出龍生九子,例如:囚牛(胡琴)、睚眦(刀柄)。從這點就可看出此家族的勢大。

在老師帶領之下,一邊漫步也一邊參訪了許多隱藏在住宅區間的老房子,同時也繼續解釋了許多地名的由來及改變,例如:磺港後(新北投的舊地名)、磺田、鬼仔坑等等。隨後老師領著大家到大豐公園裡,可以見到斗大的「丹鳳」二字在山上隱隱約約的,介紹了丹鳳山、中正山,以及公園旁畜魂碑的由來及歷史。

最後楊老師帶著大家來到了北投最老的土地公廟-福安宮,在福安宮內的牆上、磚瓦繪畫著許多神仙故事,這些都是當時的溫泉旅館為感謝土地公的護佑而捐贈的,儘管這些飯店、旅館都已經不見了,但卻留下了北投溫泉當時黃金時期的紀錄。

在不知不覺中,今天的北投歷史之旅也畫下了句點,現場的民眾仍意猶未盡、踴躍提問,老師也建議大家有空時可以繼續在北投附近參觀,對北投有更深的認識及了解。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