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活動回顧:四四南村與社區營造


2012臺北文化護照:四四南村與社區營造
時間:2012/8/26 () 9:30-11:30
地點:將於確定報名後另行通知
主講人:陳慶祥(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創辦人)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活動紀錄:
今天我們走進了繁華熱鬧的信義區,拜訪了隱身在信義公民會館的四四南村,你可知道這個當今的黃金路段,過去曾是一片沼澤,來自山東青島的聯勤兵工廠據守在這裡,形成由軍職、技術員與其眷屬組成的大型眷村生活聚落。經歷過多次的都市更新與規畫,眷村也曾面臨拆遷的議題,只剩下極少數的居民。如今部分房舍得以保存,經過重新整理開放,成為歷史與文化記憶展示的象徵性空間。假日的時候,社區的居民們前來走動,在充滿情感與風霜的空間中用餐、參與展演、市集活動,過去的刻苦歲月與傷痕似乎在時間與人的變化中漸漸淡去。


陳慶祥老師的百歲父親,便是四四兵工廠的一員,隨著中日戰爭,跟著兵工廠由河南縣一路南遷至廣州,抗戰勝利後又隨著兵工廠回到山東青島,接著又隨著國民軍政府,晃晃蕩蕩地從基隆上岸定居在四四南村。從小生長在四四南村的陳老師,對於眷村充滿情感與記憶,於是整理了父親的口述歷史,希望將時代的故事作永恆的保存與紀錄。

我們透過老居民、新聞單位提供過去的照片、證件、甚至是家書的影像,將時光推移回過往。由聯勤兵工廠、四四東村、南村、西村、信義國小、信義國中區域,當時是台北市地區最為空曠、荒涼的地帶,順理成章的成為兵工廠的位址,隨著兵工廠遷移的員工與其家眷,便在此地居住下來,根據兵工廠的作息活動形成眷村生活型態。在擁擠的房舍中,塞滿了五百多戶的人家。居民的生活自給自足,生活的需求,例如水、電、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配給,接來自兵工廠提供。陳老師笑說,過去四四南村的名聲不好,常常半夜都還成群的年輕人聚集在巷口抽菸,被認為是不良青年,殊不知是因為兵工廠在晚上十二點就斷了水電,大家悶在屋子裡睡不著,只好搬了板凳暫時出巷口透氣,對於眷村的壞印象,通常都是民族彼此生活型態不認識的誤解。

眷村彷彿就是台北市的小縮影,居民們與兵工廠早已成為一體,每日隨著兵工廠上下班作息,一早父親上班後,母親就留守在家裡,通常光靠配給無法維生,便開店補貼家用,甚至推著攤車到別的村落做生意。各家各戶都擠在狹小的房舍空間,可能一開門就可以走進隔壁人家,彼此生活相當緊密,也容易結為親戚。確實是個物資相當缺乏的時代,但同時精神也比較容易獲得滿足。

觀看四四南村的發展,陳老師說好像就檢視了整個中國的近代史,檢視了這樣一個時代變遷的過程與人們的生活轉變。隨著兵工廠的遷移,家屬們也跟著時代奔走流離,兄弟姊妹們出身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省份,對於身分的認同也變得模糊,那時候的人們並沒預料到從此落地生根,曾經的故鄉從此也不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這些屬於時代下的辛酸,讓我們必須去了解,關於四四南村這個社區,不能只是一個靜態的展示空間。生活與居民都是動態的,若只是如博物館般的觀看,陳老師雖然是建築出身,但他所致力的文史工作,莫非是希望能夠藉由過往的探掘與訴說,傳遞屬於眷村居民生活的深度與生命力。

活動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